学院街区|上海万科青藤公园

发布时间:2020-05-21 来源:都易国际 浏览次数:1908

01
规划,从公园出发


上海的西南片区一直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开发导向,从莘庄到闵行,连绵起伏的居住社区为这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提供了家的栖所。如今,这个区域向南延展,在申嘉湖高速和黄浦江南段交界的吴泾滨江区域,一篇全新的社区正在设计规划之中。
在过去二十年里,西南区域的社区大多形成了以大型小区组团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商业空间点缀其中,慢行的车道和较低的密度,使其与上海摩登都市的整体形象很难形成关联。如今,全新的社区面临两个基本的设计起点和矛盾:其一,如何进一步提升居住的密度,并且不影响社区氛围的幸福感?其二,项目虽在郊区,但如何营造与中心城区相呼应的都市感?
都易设计用其最擅长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矛盾。
首先,这是一个从“城市整体界面”出发的设计。建筑师将商业空间延伸至小区周边,商业裙房集中环绕布置在基地西侧,充分利用龙吴路过来的客流量。用地北侧集中布置住宅塔楼。看似传统对称布局的设计,在“街区式住宅”策略的引导下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高层住宅散置在基地四周,为整体社区减小日照压力的同时起到围合的作用,形成了“大都会风格”所坚持的围合感和轴线感。代建西侧放置保障房和自持公寓,四栋点楼围合形成强烈的都会印象。低层高品质住宅则通过叠拼和L型布局形成次级的院落,放置在住宅用地的中央片区,促进了社区空间等级的层次感。
然而,如果仅仅做到这些,那只是完成了一个常规意义的设计。本案的真正“升级之处”,是进一步利用地理上的滨江区位、周边教育资源的聚集、一万平米的代建公园、以及时尚的建构演绎,集合诸多要素而实现了一处颇具学院风情的都市开放街区。
都易设计在规划设计之初即充分考虑了居民到达江边进行活动的需求,直线500米的景观空间丰富了居民的漫步体验,也使得社区与城市公共界面产生了更有机的联系。项目西侧的城市公园的存在,不仅回应了“常青藤”学院社区的立意,更是将示范区与大区的空间逻辑得以串联。景观的秩序采用了与建筑规划相呼应的十字轴线,打造仪式感的归家体验。
在社区内,为使项目各部分之间形成‘家庭的’关系,建筑师引入街巷坊空间序列,在秩序上形成两街四巷十坊的结构,以此回应早年上海人居空间中的“里弄体验”。通过街巷坊的层级化布置,形成多级公共、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序列,元素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特性与此同时又持续重复的相互影响。层次分明的社区级院落和道路系统,营造出小尺度的体验感,延续了上海城市中心的精致格调。
建筑师引入街巷坊空间序列,在秩序上形成两街四巷十坊的结构,以此回应早年上海人居空间中的“里弄体验”。通过街巷坊的层级化布置,形成多级公共、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序列。

02
示范区:经典之中的时尚创新


对于大都会风格的社区规划和建筑形态,都易设计在过去几年内已经用十多个经典案例给出了精准的定义。特别是在示范区的营造上,都易创造出“四座高层塔楼+双向轴线+中央沿街位置的展示中心”这样紧凑高效、又不失体面、严谨契合都会高密度与层次感的格局设计。
即使如此,新的问题还是迎面而来。
在上海青藤公园,出于拿地条件和政府期望,示范区的四座塔楼被限定为社会保障房和万科自持的长租公寓,这就使得整个组团必须以更严格的成本、更统一的形态加以限定,这种限定理论上会损失视觉的新意,而最大的矛盾在于:此处恰恰也是示范区,是整个社区最能够展现视觉创新要素的场所。这种情况构成对建筑师意想不到考验和挑战。
如果放眼伦敦和纽约的都市街区,这种矛盾其实并不少见,尤其对于时尚品牌店:一方面,地段和人气的需求,迫使它们选择老街区开店;而同时,老街区的旧建筑不容侵犯,必须保持古典轮廓和立面格局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本案面对的问题也是如此,格局不变,结构不变,古典的三段分位也不可侵犯,但是立面上又得做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满足整个楼盘的展示和营销诉求,建筑师必须拿出新的手法。
都易在青藤公园展示中心的设计手法与欧美都市街区的奢侈品旗舰店的极其类似。建筑的横向三段用三层通高的玻璃和铝合金型材框架来透射出内外连贯的都市意向;一层沿街界面的干挂陶土红砖被嵌入渐变肌理的玻璃砖,在夜间呈现漂浮通透的时尚美学;建筑的顶部和左右两翼,则延续着古典比例的构图原则,低调地实现视觉中心与两侧高层塔楼的过渡连接。
青藤公园示范区的立面设计灵感源自于十九世纪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手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的轮廓线,却能天才般的捕捉到了同一场景在不同天气、光线下的微妙变化与情感表达。青藤公园示范区建筑的外立面试图通过新型材料演绎光与影,虚与实的各种变化。
建筑师使用了手工陶土砖、玻璃砖和铝型材。玻璃砖和陶土砖相互交融的砌造方式,使得外立面产生了逐渐消失的艺术感觉。为了创造透明感,上海都易建筑和万科的建筑管理团队以及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用玻璃砖取代普通砖,并远赴山西运城,请专业的玻璃制作团队进行手工打造,玻璃砖先由滚烫的玻璃液倒进模具,初步成形之后,经过6道工序打磨,过火冷却之后,玻璃砖雏形晶莹剔透,为了增强玻璃砖对光线的折射和戏剧性效果,玻璃表面采用水波纹肌理。玻璃砖上进行磨砂穿孔,通过金属杆件,离缝干挂在建筑表面。玻璃砖的后面装有刻着数十座青藤名校校名的金属背衬板,产生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手工陶土砖在粗犷中带有记忆,铝板的型材精致细腻而挺拔,玻璃砖如水晶般的晶莹剔透,再加上精心设计的灯光秀,它们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富有人文格调的图景。

03
大区设计:多元产品的有机级配


这是一个具有多样性人居属性的大型社区,保障房、长租公寓、自住家宅、精品叠墅……丰富的产品配置在整个社区中有机呈现。在大区配置上,北区的五座板式高层是都易设计的经典都会风格,奠定了整个社区的天际线;南区的L形叠拼别墅,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的开发密度,同时巧妙地保障了小尺度地里弄空间。当上海中心城区被高密度地城市更新变身为摩天大楼地同时,万科和都易却将经典的上海街巷风情移植到了闵行滨江。
比起市面上常见的叠拼别墅,都易设计在该项目中对万科的叠墅产品进一步得到了“性价比”上的升级:总面积仅130平米的户型,利用建筑的转角形态,实现了丰富的内部空间,配以适当的赠送面积,居住的感受竟然接近200平米的豪华大宅。极有可能成为上海市面上最有竞争力的改善型居住产品。
万科将这片社区取意“青藤公园”,一方面是出于近在咫尺的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校区分布,向美国“常春藤”盟校的文化环境致敬,希望通过知识社区来引航未来;另一方面也是回应这这片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新区所至,处于青藤一般的生长阶段,有潜质也有韧性。
示范区的景观显然需要迎合更为开放和混合的社区生活导向:合欢树、大草坪,与建筑本体的红砖构成了浓郁的学院气息。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特别营造了适合步行和休憩阅读的线性景观步道,布置了通长连续的长椅,连接着不同的组团和城市空间,使得这片社区的空间成为整个区域的休憩社交的引擎。人们可能因为学院而来到这里,也可能因为景观氛围的宁静雅致而被其吸引。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 | 上海 • 万科 • 青藤公园

项目类型 | 高层住宅,叠排合院,社区商业,保障房

项目位置 | 上海闵行区吴泾镇,龙吴路东侧,紫龙路北侧

业主单位 | 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甲方设计管理团队 | 蔡亮、张伟星、陆言清、刘黎慧

设计机构 | 上海都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 | 杨锋

设计团队 | 钟德文、孙安顺、薄玄、王三伟、刘云飞

用地面积 | 71552.1㎡

建筑面积 | 185238.22㎡

建筑高度 | ≤60米

容积率 | 1.8

绿化率 | 35%

设计周期 | 2018-2019

景观设计 | 美国摩高

室内设计 | 北京紫香舸国际装饰艺术顾问有限公司